护理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银发引航,青春逐光”系列访谈活动——专访关宿东教授:以岁月深耕,铸医学师魂

作者: 时间:2025-11-03 点击数:

在蚌埠医科大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师长,他扎根教学一线,以严谨治学培育桃李;深耕专业领域,用赤诚之心诠释蚌医精神。2025年10月31日,护理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青听桑榆”访谈行动队有幸对关宿东教授进行专访,听他讲述深耕蚌医的育人故事与专业感悟,为青年学子的医学之路点亮明灯。

一、教育初心:一场跨越四十载的坚守

“选择蚌医,是偶然,也是必然。”回顾职业开端,关宿东教授坦言充满“意外”。当年他考取研究生,却因专业问题重返母校,原想成为临床医生,却因教学需要走上讲台,一待便是四十余载春秋。

从学生、助教到教授,他的职业生涯与蚌医发展同频共振。“蚌医在成长,我也在成长。”从初创期的艰苦创业到如今的蓬勃发展,他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这份坚守,源于对医学教育的赤诚,更源于蚌医“五老”精神的传承。

二、教学相长:让抽象生理学“活”在课堂

生理学是医学领域的核心基础课,知识点抽象难懂。关宿东教授凝练出“聚焦功能、理解调节、多途径输入、及时复习、口诀记忆”五步学习法。强调“听说读写结合”,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特点,自编口诀辅助记忆等技巧,让知识“落地生根”。

在科研育人方面,他同样倾心付出。指导研究生时常奋战实验室至深夜,强调“数据精准、标本完整”;带领本科生组建科研兴趣小组,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其指导的团队在安徽省挑战杯比赛中屡创佳绩。

三、教育革新:锚定“新医科”的探索之路

作为医学教育改革践行者,关宿东教授梳理了现代医学教育三次迭代。在“新医科”背景下,他提出医学教育要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医+X交叉学科支撑的医学教育模式”,培养“五术”人才——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

他的改革印记遍布蚌医:1997年,为加快实验室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进程,负责机能实验中心建设,实现了《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三门学科实验教学体系有机整合;为迎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17年,筹建PBL教学指导中心,涉及的PBL课程体系至今支撑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为人才培养筑牢根基。

四、医者仁心:“艰苦创业、团结奉献”的蚌医底色

谈及“艰苦创业、团结奉献”的蚌医精神,关宿东教授感慨颇深:“1958年第一代蚌医人在兄弟院校的援助下,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建起一所高水平医学院校,前辈们夙兴夜寐、因陋就简自制教具、自编教材的实干,是蚌医精神的源头。”2005年,新一代蚌医人贷款建设新校区,扩大办学规模,克服困难改善办学条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是蚌医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这种精神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具象为五个关键词:坚守、合作、挫折、善良、健康。他对“医者仁心”的理解尤为深刻:“医学是自然科学,更是‘人学’,医者要敬畏生命、敬畏病人、敬畏医学;诊疗过程要‘通天理、近人情、达国法’,要科学精准,更要有人文温度。”这种理念正是“笃学、精业、修德、厚生”校训精神的生动体现。

五、薪火相传:以青春韶华,赴医学之约

面对职业迷茫的学子,关宿东教授给出了真诚的建议:“选择临床、科研或其他领域,需兼顾兴趣与现实。但无论作何选择,高尚的医德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和高尚的医德都是立身之本。”他鼓励学生拥抱精准医疗、智慧医疗趋势,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跨学科能力,守住人文关怀底色。

访谈最后,他寄语青年学子:“希望你们传承蚌医精神,在医学道路上逐光而行,以医者仁心诠释专业精神,为人民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十载深耕不辍,四十载桃李芬芳。关宿东教授的教育生涯,是蚌医医学教育四十载发展的缩影,更是一代医学教育者“立德树人、医教相长”的生动注脚。在“银发引航,青春逐光”的征程中,这份深耕与坚守的师魂,正通过蚌医学子的接力,在守护生命健康的赛道上绽放新的光芒。

(访谈人员:护理学院2024年级刘佳惠、吴泽徐、陈华山、王军、凡博涵)

联系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2600号蚌埠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蚌埠医科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