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蚌埠医学院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1054)
第一条培养目标
本学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能够直接参与临床护理实践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人才。
知识目标:牢固掌握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在系统掌握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掌握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护理知识及技能、发展前沿和热点知识;兼顾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熟练掌握英语、计算机、统计学等知识。
能力目标;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科学思维及临床研究能力,尤其是在护理的某个专科领域,有深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能初步应用护理研究和循证的方法,提出改进本领域某一护理实践的方法或解决某一临床护理问题的方案,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一定的护理管理能力,重视法律在医疗护理行为中的作用,能对本领域护理人员提供专科领域的信息和建议,带动护理团队解决复杂的护理问题;具有临床教学能力,正确地对本学科领域的护理人员、患者、家属提供培训、咨询、指导及教育服务,达到专科领域的临床工作水平;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目标: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实事求是,谦虚好学,尊师爱友,工作作风严谨,勇于创新。具备自我反思、自我学习及个人可持续专业发展能力。
第二条学习年限
招生对象为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护理学本科毕业,且通过国家注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或具有注册护士执照。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因需要最长可延期一年。
第三条培养方向
临床护理、社区护理。
第四条培养方式
采取以理论学习、专科实践与科研训练相结合,指导与自学相结合;导师及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以临床实践为主、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为辅,同时重视临床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全面培养,注重培养解决护理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三个培养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生完成6个月(第1学期)的课程学习。
第二阶段:进入实践基地进行24个月(第2~5学期) 的基本和专科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及考核;安排专业课及专业英语的学习和考试;进行教学能力训练与考核;完成学位论文选题、开题、中期考核与资料收集。
第三阶段:最后一学期(第6学期),进行护理实践能力考核及论文答辩。护理实践能力考核由导师和本学科高级职称专家3~5人组成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专科业务技能、表现、学位课程等进行综合评定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终止学习;按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并组织论文答辩。
2.导师指导小组培养
根据护理学专业学位特点,采用导师指导小组联合培养的模式。导师指导小组成员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和培养方向的具体要求确定,包括校内导师、校外实践合作导师、临床轮转指导老师,实行第一责任导师负责制。校内导师侧重在课题研究设计、论文撰写方面给予指导,并注重研究生综合能力、整体素质的培养;校外导师重点在临床护理实践、课题实施等方面进行指导,学生在轮转期间,各轮转科室要为其安排1名临床指导老师。导师指导小组根据培养方案和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对其课程学习、文献阅读、临床能力训练、教学能力训练、科研能力训练、毕业论文写作等做出具体安排。
第五条课程学习与考核
1.课程设置的原则与要求
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护理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根据护理职业领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构建。课程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加强科研(医学)伦理、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行、文化素养。课程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创新教学模式,规范案例教学程序,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强化案例教学效果。
2.课程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为不少于26学分,
其中学位课程19学分,非学位课程要求不少于4学分,学术活动不少于2学分,教学能力训练1学分。学位课程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达70分为合格;非学位课程由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构成,从开设的课程中,与导师协商后,根据研究生本人的基础、专业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等方面选修,达60分为合格。原则上第一学期内完成课程学习。
表1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及学分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位课程 (19 学分) |
公共课 (5 学分) |
自然辩证法 |
1.0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0 |
英语综合与听说 |
2.0 |
专业基础课 (7 学分) |
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 |
1.5 |
医学论文写作 |
1.0 |
高级生理学/高级病理生理学 |
1.5 |
循证护理 |
1.0 |
高级健康评估 |
1.5 |
高级临床药物治疗学 |
1.5 |
专业课 (7 学分) |
高级护理实践 |
2.0 |
护理理论与护理研究 |
2.0 |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
2.0 |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 |
1.0 |
非学位课程 (至少 4 学分) |
公共选修课 |
医学信息检索 |
1.0 |
医学科研方法学 |
1.0 |
医学伦理学 |
1.0 |
计算机应用(SPSS 软件) |
1.0 |
医学多元统计分析 |
1.0 |
美学作品赏析 |
1.0 |
劳动教育/创新创业课程 |
1.0 |
医学史 |
1.0 |
医学法律法规 |
1.0 |
学校开设的其他选修课 |
1.0 |
一级学科点选修课 |
量表与问卷的编制 |
1.0 |
质性研究 |
1.0 |
临床护理思维与决策 |
1.0 |
临床营养学 |
1.0 |
二级学科点选 修课 |
专业英语 |
1.0 |
护理前沿讲座 |
1.0 |
急危重症监护 |
1.0 |
心理学研究方法 |
1.0 |
社区慢性病护理与管理 |
1.0 |
护理教育理论与实践 |
1.0 |
护理管理理论与实践 |
1.0 |
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 |
1.0 |
3.教学环节(1学分)
协助医院或科室带教老师做好医院护理教育管理或病房见习护士/实习护士/ 低年资护士的示教、管理、参加个案讨论,以及参加理论教学、小讲课、讲座等。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学位硕士生应了解学校教育的要求,熟悉临床护理教学的管理,掌握临床护理教学工作的具体方法。
4.学术活动(2学分)
参加前沿性学术讲座及学术活动1学分。包括校内、外或院内外的各种类型的专业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前沿讲座以及各种专题讨论班、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等。通过参加学术活动获得1学分,参加次数不得少于10次。由硕士生主讲的各类学术讲座或国内外学术会议、大会报告,可获得1学分。
文献公开/口头报告1学分。文献报告内容要求体现护理专业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状况的最新进展,应体现前沿性、新颖性或交叉性。要求掌握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掌握相关领域新理论和新方法。由导师小组统一评分,文献综述如果被核心期刊接收并发表,可不做公开/口头报告。
第六条临床能力训练与考核
各方向临床能力训练均包括两个阶段,总时间18-24个月,有临床工作经历的学生可适当缩短基础临床能力训练时间,基本轮转框架如表2。轮转科室由导师根据学生来源和背景情况在入学后两周内确定,报学院研究生办公室审批备案。学生需填写临床能力训练记录考核表。
表2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训练模块
阶段 |
轮转科室 |
时间(月) |
基础临床能力训练(6-12 个月)
|
心血管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等(任选2个专科) |
2-4 |
普外科、骨科、胸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心脏外科等(任选2个专科) |
2-4 |
临床护理方向:急诊科、重症监护室/ICU 社区护理方向:社区临床科室(全科诊室、中医诊室)、预防接种室、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与计划生育指导室、健康教育室、康复室等 |
2-4 |
专科临床能力训
练(6-12 个月)
|
根据选定方向轮转相应专科 |
9-12 |
医疗实践 |
1-2 |
护理管理实践 |
1-2 |
选定专科护士方向实践 |
1-2 |
第一阶段基本临床护理能力训练阶段。
以内外科、急诊、ICU科室为主,时间为6~12个月(根据学生以往临床经历确定轮转科室及时间)。总体目标为:
知识目标:掌握护理学的系统理论知识,有扎实的护理学基础、内外科护理学知识,了解护理学新进展、新知识和新技术;掌握相关疾病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用药观察和副反应处理原则;掌握各系统典型常见病的病因、临床表现、预防、护理、健康教育原则;掌握一般急症的处理原则。
技能目标:全面、系统、准确评估患者,体格检查规范,及时完成日常临床护理工作记录,护理病历书写符合要求;掌握常见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操作;熟悉常用实验室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掌握常见急救技术、重症监测及处理技术;能辅导实习护士,进行临床带教工作。
第二阶段专科临床护理能力训练阶段。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根据专业方向和课题内容进行第二阶段轮转,主要根据课题要求进行专科护理实践。专科能力训练阶段包括三部分,一是根据需要可选择相应专科进行轮转,二是在选定专科进行专科护理实践,同时完成医疗实践和护理管理实践两个内容,第三是根据学生研究方向选定某专科护士方向进行实践。总时间为12~18个月。
总体目标为: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知识面,掌握相应专科理论,熟悉该专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新理论和新技术;独立开展相应专科常见病和某些疑难病的护理工作;独立进行相应专科急症和危重疾病的护理工作;具有病房管理能力,能配合专科抢救;发现该专科领域的护理问题,系统收集国内外最新信息,根据循证实践原则开展专科护理实践改革,并具备在该专科护理开展研究的能力;能够胜任临床示教、见习指导、实习指导和小讲课等。
临床实践管理与考核
临床实践管理由实习医院护理部或导师组负责。硕士生应积极参加临床实践科室的政治学习、学术活动及各项集体活动,参与科室建设和管理工作。临床实践考核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出科考核、中期考核、毕业考核。
出科考核:基础能力训练阶段要求每个相关科室轮转结束后,必须完成一份个案书写,进行出科考试,提交一份出科小结;专科能力训练阶段要求每月完成一份护理病历,主持病区的教学查房和小讲课,及进行出科考试;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情况给予出科评价/定期评价。
中期考核:主要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导师组、临床管理者参与进行考核,时间为第4学期,考核内容包括检查培养手册,调查指导老师,检查个案护理报告,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基础护理操作为主) 。考核成绩≥70分为合格,考核不合格者适当延长该科室的轮转时间并进行补考。
毕业考核:安排在临床能力训练结束后,于第5学期末/第6学期初完成,包括检查培养手册和个案护理报告,并根据各专科培养方向的具体要求,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护理病历书写及临床护理技能操作与临床思维能力考核。考核成绩≥70分为合格,考核不合格者不能申请论文答辩,应继续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半年或一年后重新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申请论文答辩。
第七条教学/科研能力训练与考核
1.临床护理教学能力训练与考核
研究生应熟悉本专科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协助所在科室带教教师做好见习生、实习生和低年资护士的临床带教工作,示范护理技术操作,参加和组织临床护理教学查房,参加病例讨论和专科讲座等。各科至少主讲1次小讲课/讲座/教学查房。临床轮转结束后组织教学考核,考核成绩≥70分为合格。
2.科研能力训练与考核
导师指导小组结合研究生具体情况制定科研工作计划,指导研究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病例观察、医学统计、循证医学等科学研究方法。研究生应该能够熟练地搜集和处理资料,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科学分析和总结,研究解决问题,探索有价值的临床现象和规律。要求研究生按期(每两周一次) 向导师和导师小组汇报课题进展情况。
开题报告应于第3学期末之前完成。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阅读文献资料,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选题,写出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选题应从临床实际出发,紧密结合临床需求,体现临床护理特点,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鼓励与专业最新进展密切相关的自主选题。开题由护理学院组织,遴选本学科专业和相关专业3~5名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及以上(包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 组成专家组。考核专家小组就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是否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评议。
研究生进入课题研究阶段后,在导师指导下严格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在第4学期末之前完成科研能力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研究生思想政治表现、学位课程完成情况和课题进展情况。
第八条学位论文与答辩
学位论文选题要求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与临床专科护理实践紧密相关。研究结果应对促进护理实践的进步和提高护理质量具有一定的价值,并能表明学位申请人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护理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和从事专科护理方面科学研究的能力。
学位论文形式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下,针对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或循证方式设计解决方案,提出对策,完成一篇紧密结合专业实践的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形式包括:
(1)研究报告:如基于临床护理或社区护理实践的应用性研究、开发护理新技术的相关研究、护理政策相关研究、与疾病预防、护理、康复相关的调研报告等;
(2)病例分析:针对临床护理实践中的特殊病例、复杂病例,或在本专业领域中开展某种新的临床诊断或治疗(病例数很少)时的护理过程及分析,或某领域的循证实践过程,病例的选择应体现新、奇、稀、特、难,病例数量应不少于5例。应详细收集和描述病例的全面情况,尤其注意突出关键的知识和技术创新点及其理论依据或临床证据。病例分析应结合相关文献的分析,做专业评价,最后得出明确的结论;
(3)系统评价:针对某一具体的护理问题系统、全面地检索、筛选、评价和综合相关领域所有高质量文献。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对文献质量进行专业评价,并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或Meta整合,得出简单、明确且对本专业有重要意义的结论。选题应具有实用性和临床价值,应尽可能收集国内外有关文献,引用文献不少于50篇,近5年内文献应不少于50%。
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作者必须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和科研诚信原则。学位论文必须由研究者独立完成,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学位论文需注明作者在其中的贡
献度和具体研究内容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资料和数据具有可溯源性。具体根据《蚌埠医学院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执行。学位论文格式参照《蚌埠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撰写与格式要求》。
学位论文答辩
按照学校学位论文答辩的具体要求和程序规定,组织论文答辩。
第九条学位申请与授予
学位申请 研究生完成学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并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后,可向学校学位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同时须提交以下材料,研究生处对其进行资格审查:
1.完成学位课程学习,考试合格并取得规定学分相关材料;
2.完整合格的《蚌埠医学院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记录及考核手册》及评语;
3.通过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毕业考核相关材料;
4.通过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能力考核相关材料;
5.完成学位论文,通过论文查重、审阅等环节,并通过论文答辩。
学位授予 参照《蚌埠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修订)》和《蚌埠医学院关于研究生硕士学位授予研究成果要求的规定》,申请人修满相应课程并取得规定学分、临床实践考核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在以CN开头的统计源期刊上发表论文至少1篇,论文第一署名单位应为蚌埠医学院,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第一责任导师为通讯作者方为有效。申请毕业所需达到的论文要求按照《蚌埠医学院申请学位发表论文规定》执行,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授予护理硕士专业学位。
第十条分流机制
学校按照研究生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对不适宜继续按照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合理分流。
延长年限第二学年内未通过第一阶段临床能力考核,根据学生意愿,可延长学习年限一年,但应按照培养要求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和论文答辩。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通过学位课程考核或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校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一年。
终止培养对考核不合格的硕士生,经考核小组认定确实不具备继续按硕士生培养条件的,可由学生提出申请、护理学院讨论、上报研究生院审批等程序办理,终止其学习,其中已修满课程学分,各门成绩无不及格者,按照学校相关要求,给予肄业处理,发给肄业证书及出具硕士学位课程成绩单一份。
第十一条组织管理
由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统筹负责研究生教育和管理,硕士研究生同时接受学校和培训实践基地双重管理,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包括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和临床能力训练指导老师,分别负责在校期间的学习、学位论文指导和临床实践学习、带教工作。各轮转科室成立指导小组,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
导师指导小组的职责
1.制定研究生培养总体计划并监督检查其实施。
2.审查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根据科研和论文工作需要决定选修学位课程。
3.审查研究生临床轮转(训练)工作情况。定期与研究生面谈,根据研究
生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具体指导。
4.专业课、专业外语及文献综述的学习指导。
5.指导、检查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定期检查课题原始记录,指导学位论文的撰写和修改,并决定是否同意为其提交进行答辩的申请。
6.研究生的思想教育、教书育人。
制定培养总计划
导师和指导小组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科室培养条件和科研任务等,按照学科、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对研究生学位课程学习、临床训练、教学训练、科学研究训练、论文工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时间安排。总体计划应在研究生入学后半年内订出,并由所院教育处负责监督审查,研究生院对此项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
1.院校党委通过各所院党组织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2.研究生院和各所院管理部门结合业务管理工作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
3.研究生所在科室的组织,除进行业务和专业指导外,要关心研究生的思想情况,加强对其管理工作。
4.发挥导师及指导小组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针对研究生分散独立活动的特点,加强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本方案从2021级研究生开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