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为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让中华文脉绵延赓续,护理学院“‘遗’路前行,青春献礼新征程”暑期三下乡实践团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秉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信念,学习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合肥、蚌埠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
7月5日—7月7日,“拾非遗之光,展花鼓风采”小分队前往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文化馆,通过参观花鼓灯传习所、走访非遗传承人并探索花鼓灯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新方法、新思路。活动期间,小分队成员向文化馆周围的群众发放问卷,了解了大家对花鼓灯的认识情况;随后团队成员参观了文化馆,在负责人讲解与自行查看花鼓灯相关书籍后了解到许多花鼓灯的知识,同时也认识到民间花鼓灯在互联网发达的当下面临许多挑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7月10日—7月12日“守正创新”非遗剪纸传承小分队前往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开展非遗传承体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携手非遗传承人——刘华飞,用青春书写社会实践故事,厚植文化传承精神,展现青春面貌,在文化弘扬的大舞台上贡献青春力量。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实践团队成员参观了剪纸艺术品的精美样貌,了解了剪纸这一民间工艺的历史衍进过程,并亲手体验了剪纸活动;技艺工作坊中,不仅有剪纸、刺绣,还有极具地方特色的虎头帽,书法扇等工艺品。小分队成员深切的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强了文化认同感;同时也感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与任重道远,也相信未来定会有越来越多的青春力量汇聚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7月9日,“追溯记忆流年,延续非遗文脉”小分队走进蚌埠市博物馆,馆内讲解员为团队成员细致地讲解了蚌埠当地的非遗文化,让我们从中了解到了很多蚌埠非遗的知识,认识到“花鼓灯不仅属于中国的艺术,而且属于世界。”在博物馆内,团队成员与前来参观的群众进行了访谈。采访中,群众们纷纷表达了对蚌埠市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和自豪感。同时展厅创新性地将非遗文化与数字化相结合,利用数字化交互技术如可视触摸屏为参观者提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体验,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到游戏和娱乐中,增加参观者对于非遗的兴趣与热爱,这次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非遗文化的重要性。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应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7月24日,“于蜀山脚下,赏笔墨之美”小分队成员到达安徽省博物院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员们前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文房四宝展厅,穿越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隔着透明的玻璃,细细品味非遗文化的魅力;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成员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房四宝知识的了解。笔墨纸砚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文房四宝教会人们学无止境与创新时代在不停进步;在字画展厅,留存了上千年的字画让大家叹为观止,让我们认识到精益求精的价值和意义。前往展厅参观的人非常多,小分队成员经过调研发现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浓厚的兴趣。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瑰宝,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我们应该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主动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利用所学推动非物质文化的传播。
(吴涛/审 余继娅、刘锦秀/文 团队成员/摄)